永遠的佛都
剛到瑯勃拉邦的那個晚上,信步來到了PhaPhay寺。兩個僧人坐在桌子旁邊,凳子上放了兩個飯盒。與我攀談的僧人才19歲,雖然學英語才三年,交流并無障礙。他告訴我,那兩個飯盒是明早布施用的,還俗后,他會選擇學習IT專業(yè)。不過讓我驚奇的是,他的手機上竟然裝有我們國內(nèi)的某著名社交APP。他說,這個軟件在瑯勃拉邦很流行,許多年輕的僧人都用這個來溝通來分享一些佛學心得。經(jīng)他這么一講,我搜了下“附近的人”,真的發(fā)現(xiàn)好幾個頭像是僧人的用戶,上面的自我介紹都是勾勾彎彎的老撾文字。“互粉吧!”
法昂國王在征服這片土地的同時,也讓小乘佛教成為國教,從那時起瑯勃拉邦就一直是老撾的佛教中心,不大的古城就有36座寺廟。老撾的寺院大多有學校的功能,幾乎所有的老撾男性都有出家的經(jīng)歷,或短暫,或一生獻給寺院。離PhaPhay寺不遠的Siphouttabath寺就是一所學校,由日本資助建立,每天清晨,其他寺院年輕的僧人們都會來到這里,開始一天的學習。
普西山腳下的Wat Pa Houak寺不可錯過,雖是極小,里面的木雕和壁畫卻是非常精彩,從畫作風格和斑駁程度上看,已經(jīng)有些年月了。山頂?shù)钠瘴魉聞t是瑯勃拉邦最高的寺廟,與山下的王宮相對視,平時并不開放,只有在新年或重大節(jié)日時,才會讓人們進來對供奉的佛像頂禮膜拜。普西寺旁邊的That Chomsi佛塔重建于1914年,總是粉飾一新,并貼滿金箔。塔頂安裝了電燈,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,從城中其他地方都很容易地看到佛塔,每年4月的老撾新年時,這里也是瑯勃拉邦新年游行的起點。
在瑯勃拉邦所有36座寺院里,位于湄公河與南康河沖刷而成的三角地最北端附近的香通寺,是最宏偉最具代表性的一所寺院。香通寺1560年由Setthathirat國王興建,一直都是王室舉辦各種重要儀式的場所。其中的主殿代表了經(jīng)典的瑯勃拉邦寺廟建筑風格,8根巨大的支柱支撐著覆蓋有法輪的廟頂,無論是墻壁還是支柱,都布滿了黃金刻成的圖案,或是佛像、仙女,抑或是婀娜多姿的枝蔓,間或其中的深藍底色,更讓這些壁畫看上去頗象臘染。
最壯觀的要屬主殿后墻上的生命之樹,是用各種顏色的玻璃碎片鑲嵌而成,栩栩如生,極盡絢爛之能事。站在燦爛的生命之樹下,我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梵天世界,仿佛整個世界都安靜了。隨著彩色玻璃的斑斕光芒的閃耀,老撾湄公河兩岸的過去似乎鮮活了起來,萬物共生,一片祥和。生命之樹的對面還有一座紅色小殿堂,里面供有一尊很獨特的佛像,姿態(tài)優(yōu)美,手支撐著頭,是Setthathirat國王于1569年主持鑄造的,平時小殿都鎖著門,想要一睹佛像尊榮,唯有透過門縫才可一窺所以。
位于瑯勃拉邦城中心的維蘇納拉特寺,始建于1512年,是36座寺院中最古老的一個。1887年的一場大火將當時的全木質結構的老廟化為灰燼,10年后重建改用了磚泥結構,雖然盡可能依照原樣,但放棄木質結構還是讓殿宇失去了一些古樸味道。寺中供奉著喚雨佛像,每年新年潑水節(jié)的閉幕式就在此舉行。如今寺前的大蓮花佛塔也稱西瓜塔,是1932年重建的,1504年由維遜臘王后修建的老塔,已于1914年因雨水浸淫、年久失修而轟然倒塌。西瓜塔內(nèi)發(fā)現(xiàn)的水晶佛和金佛像,現(xiàn)已保存于王宮博物館。據(jù)說西瓜塔與萬象的塔鑾相互映,塔鑾象征男性,而大蓮花塔象征女性。